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在我国获证组织突破100万家之际发表时间:2024-01-03 16:45 市场监管总局9月26日发布《中国质量认证发展报告》。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设立1261家认证机构,累计颁发有效的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证书361万余张,获证组织突破100万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认证认可行业为之付出40多年的努力,代表了中国认证的规模和影响力,更显示了中国认证强劲的发展势头。 40多年来,我国质量认证工作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与时俱进,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同频共振,与我国产品、产业的升级换代相互印证。认证工作者用自己特有的视角和方式,参与了产品、产业、企业发展进步的所有历程。质量认证,既是无数产品、产业、企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也是中国经济升腾崛起全程的参与者。 回顾过往,我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也给我们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时代的召唤,在获证组织达到100万家的这个历史性节点,我们有必要审视所走过的道路,回顾曾经的得失,修正发展的方向,为继续开拓认证工作的美好未来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质量认证 质量认证是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发展促进者 中国认证起步之路,是从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开始的。追求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都是正确的方向,不管在当时是否有这种具体的文字表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追求高质量发展找出一种正确的、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阶段,我们更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提升综合实力和经济的整体效益,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自我国从国际上引入质量认证制度以来,从单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发展到综合性多元化的认证,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从行业应用到国家战略推动的进程中,认证行业始终坚持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和方向。也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认证行业始终如一地坚持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是我们首要的心得和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将其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质量认证已经由单纯的质量管理手段逐步上升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认证行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承担了高质量发展促进者这一历史使命,并将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质量认证是脚踏实地的产品质量提升者 每一家获证组织背后,每一张认证证书的背后,都是认证人员、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共同的辛劳和汗水。质量认证从第一张认证证书,从第一个认证的企业,从培训、咨询到审核、认证的每个过程,都是在一个产品一个产品、一个工序一个工序、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抓质量提升。40多年来,认证行业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初心不改。正是质量认证这种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精神,使质量认证工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帮助企业或组织确保其产品、服务或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或法规,并建立客户信任;证明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更高的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帮助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减少不良品率、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改善管理体系和流程,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证明其产品或服务符合环保和社会责任标准,并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100万家获证组织放在全国的经济体量中,不算一个很大的数字,放在认证行业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也不算一个很快的“步伐”,但因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踏实,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是切实的帮助和引领。 质量认证是名副其实的先进产业引领者 尽管在我国数量庞大的企业中,获得认证的组织所占比例并不算高,但它们却代表着我国经济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生产制造业和工程建设性生产领域,这100万家获证组织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中国建造”,也包含了政府、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佼佼者。它们不仅代表了我国目前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充分地表现了我国产业的特点和长处,代表了我国产品、服务、企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这些企业还代表了我国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和品牌产品的特征、特色和竞争力。这100万家获证组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引领者。质量认证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与这些获证组织在一起,从用户和顾客的视角,帮助企业提升改进、共同进步。认证工作能在这些企业中站住脚、扎住根,在服务这些企业的进程中取得突破和稳定发展,足以证明质量认证本身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也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时代背景下的行业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不管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效益方面都与4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40多年前认证工作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中国企业尽快了解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创造条件。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在继续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的基础上,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向全世界贡献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提供制度、标准、规则联通服务,让我国的企业成为当之无愧的未来世界的引领者。这个时代也要求认证工作必须把自身的方向和目标调整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相适宜的位置,在国家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中重新为中国认证定位、为中国认证把脉、为中国认证校正方向。 相较于中国的经济规模,质量认证的 服务能力尚显不足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政府、社会、企业、消费者对认证工作的需求持续增加,为认证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与我国超大型经济规模相比,认证的覆盖面仍然偏低,服务能力依旧不能满足需求。到2022年,我国企业数量大约5200余万家,其他公共服务法人单位数量也非常庞大,每年都有大量新兴企业诞生,这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认证工作在制度、标准、规则、质量提升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然而,目前我们的认证工作在许多领域仍尚未涉及,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覆盖面还很低,认证服务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认证的服务能力与广泛的市场需求相比明显不足。这也意味着认证工作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认证工作在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全球市场的视野来看,我国产品和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才刚刚开始。产品到哪里,企业到哪里,质量认证就应该在哪里。认证工作永远是产品、企业、产业的贴身服务者,面对这一蓝海市场,认证工作应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认证工作在服务中国企业引领 全球标准、制度、规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认证工作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引领全球标准、制度、规则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我国经济在全球应有的地位相比,我们在标准、制度、规则、质量等方面的技术话语权还有较大差距。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争夺技术话语权,技术话语权也正在快速地替代价格、关税等贸易元素。在标准、制度、规则方面,我们刚刚从追随者成为同行者,还没有成为引领者。 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产品、企业、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优势,取得领导地位。质量认证也必须伴随这个历史进程,在全球取得领先与优势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标准、制度、规则等技术话语权的领导地位,没有中国认证的影响力,经济就难以取得在全球应有的优势和地位。 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认证工作在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全球市场的视野来看,我国产品和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才刚刚开始。产品到哪里,企业到哪里,质量认证就应该在哪里。认证工作永远是产品、企业、产业的贴身服务者,面对这一蓝海市场,认证工作应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认证在一些新兴产业和经济形态方面 尚有空白领域 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的快速发展阶段,而且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新兴产业、新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认证工作在很多新兴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认证服务没有涉及的经济形态还很多。消费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信息、企业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市场交易的信息获取还不顺畅,制度性成本还比较高,这都是认证工作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同时,新产品、新产业、新企业、新经济形态,因为缺乏认证的专业性担保,市场和消费者的接受速度就会放慢,客观上也会影响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例如人工智能、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等新兴产业,因没有得到权威专业的认证,使得这些行业的信任成本较高,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质量认证的标准规则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这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应当加强对新兴产业或经济形态方向认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政府可以考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认证机构先行。认证机构也应该加强在新兴领域的开发和服务能力,尽快跟上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此外,行业应当鼓励认证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整个认证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 质量认证的公信力和品牌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认证工作本身的质量、公信力和品牌成为制约认证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认证在全球市场的普及程度、影响力与经济地位不相称,也使得我国企业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精力成本。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认证工作的质量、公信力和品牌难以得到国内外普遍信任,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疫情防控期间,全球需要中国的防疫物资,而企业不得不找各种国外认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近年来,我国认证机构在技术和服务水平上有所提升,但是认证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没有明显提升。认证的不规范行为和认证乱象时有发生,导致认证证书含金量下降,难以获得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信任。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持谨慎态度,甚至对我国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不予承认,增加了我国企业的成本和难度,对我国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的拓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新征程上的行业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已进入引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认证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认证工作任重道远,取得获证组织100万家的成绩,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完成的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是一代又一代认证人的接力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脚踏实地,提高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加注重认证工作的质量和品牌,不断推进认证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大力增加认证制度供给 对于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产品,需要大力增加认证制度和规则的供给。行业要围绕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新经济形态,主动研究开发新的认证制度供给,助力这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要紧盯市场和消费需求,以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围绕安全放心消费的需求增加新的认证制度供给,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明确地选择环保和安全的产品;要紧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战略性产业开发新的认证制度供给,发挥认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我们还需要改革现有认证制度的开发规则,畅通社会力量和市场开发认证制度的渠道,建立认证制度所有者的基础性制度,政府做好引领者和监管者,把社会的还给社会,市场的还给市场,提高认证制度供给效率,使认证制度更加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大力建设专业的认证人员队伍 认证人员是认证工作的最基本生产力,目前我国有8万多认证人员服务于100万家获证组织。然而,由于认证人员的专业、技术、专兼职、实习等限制,往往面临认证人员捉襟见肘的情况。要做好认证工作,我们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突破认证人员这个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从大市场、大改革的角度审视和反思现有的认证人员管理制度,尽快激发市场上、社会上潜在的参与认证工作的活力,调动可以利用的认证人力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认证工作中来。我们要加大对认证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认证工作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认证人员队伍;同时,要大力加强认证知识培训教育,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和方法,为认证人员队伍扩大和素质提升夯实社会基础。 大力开发和创新认证技术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认证制度和认证规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认证工作的要求。现有的主要认证模式还是在100多年前创立形成的,与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已经成为提高认证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认证技术、认证模式必须大力创新,突破条条框框,既破又立。唯有创新突破,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才能呼应时代的呼声,回答时代的问题。 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新经济形态,需要更加高效、安全和可靠的认证技术来保证其产品服务的质量和可信度。例如,有一些企业正在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认证,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防篡改;还有一些企业正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认证技术,以提高认证的效率和可信性;一些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也正在努力推动认证技术的发展。 始终如一把公正性、质量和公信力 当做认证事业的生命线 公正性、质量和公信力是认证工作的生命线,也是认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公正性,认证就无从谈起;没有质量,就不可能形成中国认证的品牌;没有公信力,认证就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认证行业过去在获证组织和认证证书数量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损害公正性、质量和公信力的代价,一些认证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放松了对认证对象的质量要求,甚至出现了虚假认证的情况,严重损害了认证行业的形象和信誉,削弱了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认证必须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获得全球的承认。只有坚持公正性、质量和公信力,这些目标才能实现;只有拥有公正性、质量和公信力的认证,才能真正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公正性、质量和公信力这个核心,从认证标准规则制定、认证过程实施、认证结果形成的各个环节,确保认证的真实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用公正性、质量和公信力引领中国认证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中国认证才能走上真正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也才有资格、有能力去服务高质量发展,去服务蒸蒸日上、在全球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经济,去服务全球经济的发展。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 2023年第10期 |